对话苏派玉雕师张备 既能雕既琢引领苏派潮流
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,它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。玉因其色泽温润、质地细腻,在上古时期被奉为神器和礼器,传说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即为玉。后来人们常常将玉视为富贵、权利的象征,喻为君子之涵养。《说文解字》释义:“玉,石之美,有五德者。...
中国玉文化源远流长,它被认为是最能代表东方文明的古文化之一。玉因其色泽温润、质地细腻,在上古时期被奉为神器和礼器,传说女娲补天用的五彩石即为玉。后来人们常常将玉视为富贵、权利的象征,喻为君子之涵养。《说文解字》释义:“玉,石之美,有五德者。”
然而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再美的玉也必须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打磨,才能焕发新的生命。明清以降,以玉雕大师陆子冈为代表的苏派玉雕名震京师,誉满四方。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有言“良工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苏郡”,“苏作”以隽永、清雅、书卷气而名动一时,成为中国传统人文艺术的一部分。时至今日,苏州仍然是治玉名城,那相王弄里的琢玉之声吸引了全国各地藏玉者的目光,这里也走出了许多玉雕大师,而陈华便是这众多玉雕大师中翘楚。
比当兵还苦的那些年
陈华出生于四川泸洲,骨子里有着四川人的耿直、勤劳、重情义。俗话说“性格决定命运”,正是他的这些性格特征让他与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,并在玉雕这条苦行的道路上风风雨雨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,成为当代极有影响力的玉雕大师。1987年,陈华参军来到苏州,在军民共建的项目中,结识了苏帮玉雕大师张凤鸣,学习玉雕。1993年服役结束后,陈华原本打算去深圳经商。临走时,重情义的他特意去拜别了老师张凤鸣。张凤鸣看他聪明灵巧,希望他留在身边继承他的手艺,包他三年学成。陈华心想:若能有个一技之长也可养活自己,而且当兵四年的苦都吃下来了,这三年的苦又耐我何?便应了下来,从此真正拜师学艺。
然而,这一入门才发现其中的辛酸。陈华回忆起那段艰苦学艺的日子,眼中仍然闪着泪水:“什么是苦?跟着师傅学的那几年才是真正的苦,比当兵还苦呐!没有任何工资,退伍下来的三百块钱,只留了一百给自己,其他都寄回了家。除了吃住,其他都得自己来,买衣服,看病吃药。”然而他在苦中寻找快乐,寻找人生的真理。
巧手雕琢蕴雅意形神兼备夺天工——对话苏派玉雕师张备先生
著名苏派玉雕大师张备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,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,他自幼喜欢美术,深受吴文化的熏陶,对玉石雕刻尤为钟爱。曾求学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,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,被推荐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学习玉石雕刻与设计。在那得天独厚的环境里,张备对美玉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热情。在此后的十年间,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,积累经验,从学生到学徒、到设计师,他的玉雕技艺经历了一次次质的飞跃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,并于1998年成立了“张备玉雕工作室”。张备大师继承了“苏工”精细、文雅、秀美的雕刻风格,擅长圆雕、浮雕和俏色巧雕,刀法古朴细腻而又凝练奔放。其作品题材广泛、新颖独特,巧用俏色、形神兼备,并融入了中国画简洁明朗、富于想象的写意手法和时尚现代的设计风格,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。张备大师一直以来不刻意追求单纯的玉质美和工艺技巧,而是力图将精神层面的感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,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。
作为近年来脱颖而出的苏州实力派玉雕大师,张备的作品在国家级、省市级的玉雕大赛中屡获殊荣,无论是玲珑小巧的饰件,还是古朴雅致的把件,无不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。站在传统和现代交汇的节点上,张备用“天道酬勤”来勉励自己,他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并立志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玉雕艺术家。张备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(玉雕专业委员会)常务理事、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苏州市民间工艺家、国家工艺品鉴定师、艺术品评估师、著名玉雕艺术家,并获“专业紧缺人才”证书。
学艺的那段日子主要是学雕刻的技艺,因为做的是仿古玉,所有传统的一套工艺切、挖、斩、磨、勾、撤、掖、顶撞、叠挖、翻卷等等他都学会了,而且练得非常熟练。从一开始一个小动物要做一个星期,到后来一天就能做两个。由于他做得又快又精,不久便有老板请他加工。他的名声很快也传开了,引领着苏帮玉雕的一种流派。
既雕既琢引领苏派潮流
目前,国内玉雕主要分京派、扬派、海派和苏派,并称国内四大玉雕流派。京派玉雕多为北方风格,大气雄浑、雍容华贵。扬(州)派玉雕兼具南秀北雄。海派玉雕中有部分工匠来自苏州,其工艺也极为精巧,但仍不及苏派。唯有苏州玉雕最为“精巧”,玉石雕刻经“琢”“磨”之后,散发出的江南水城所独有的“空灵飘逸、清秀雅致”,这是苏州玉雕的精髓。我们常说: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”陈华学艺的那几年主要是学习雕工,有时师傅画好了图,他拿去加工。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样,顶多只能算是工匠艺人。然而,陈华深知玉器雕刻,技在其次,重在设计。因此,他又花了七年时间在家闭门苦练,设计和绘画。不仅熟练仿古、鸟兽、人物、动物、玉牌等各种题材类型,而且尝试自己设计创作,开始从玉雕工匠向玉雕大师转型。
经过多年研究,陈华终于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,引领了苏派玉雕的潮流。他总结出五点要素:因料施艺、剜脏去绺、俏色巧用、化瑕为瑜、废料巧用。追求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,从料性、颜色、形状等出发,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,巧用皮色,使整个玉雕整体大气,自然而又细腻。
作品《一统天下》堪称一绝,曾获得2010年苏州“子冈杯”金奖和2012年北京玉石器“百花奖”金奖。他把秦始皇及其丰功伟绩融于设计中,修筑长城,统一度量衡、钱币、文字等利用皮色巧妙呈现,人物形象逼真,构图合理又浑然一体。他所创作的《吉象》巧妙利用红皮,“象的头部及可爱的长鼻因为红皮覆顶而显得喜气富贵,在工艺上运用了三维立体雕刻的手法,也就是圆雕,前后左右各面均有雕出,观赏时可以不分正面、侧面,从四周上下任何角度都能欣赏。”他解释道。其中,俏色玉雕是其最大的特色。他说:“我喜欢找有黑有白有皮的一类玉,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对我的设计是一种极大的挑战,但是也最能出彩。如果是一色的,做出来,人物就是人物,动物就是动物,效果一目了然。而带色的玉往往属于材质不好的玉,却能创作出好的作品。”2009年创作的《龟鹤延年》,在雕刻好的龟上,利用多余的红皮,浅浅雕刻了一只鹤,伫立于神龟身上嬉戏,生趣盎然。同时,他所设计的形象常常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。1997年他受到动画片里猴子形象的启发,用糖料创作出《卡通猴子》,这只圆脸大眼睛猴,憨态可掬,风靡一时,模仿者不计其数,至今都还有人在模仿这一形象。后来他又曾一改传统正面观音像的构图,而雕刻出侧面观音,开脸慈祥。一夜之间市面上竟有90%家都在争相模仿。
然而“玉不琢,不成器。”再美的玉也必须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打磨,才能焕发新的生命。明清以降,以玉雕大师陆子冈为代表的苏派玉雕名震京师,誉满四方。宋应星《天工开物》有言“良工虽集京师,工巧则推苏郡”,“苏作”以隽永、清雅、书卷气而名动一时,成为中国传统人文艺术的一部分。时至今日,苏州仍然是治玉名城,那相王弄里的琢玉之声吸引了全国各地藏玉者的目光,这里也走出了许多玉雕大师,而陈华便是这众多玉雕大师中翘楚。
比当兵还苦的那些年
陈华出生于四川泸洲,骨子里有着四川人的耿直、勤劳、重情义。俗话说“性格决定命运”,正是他的这些性格特征让他与玉结下了深厚的缘分,并在玉雕这条苦行的道路上风风雨雨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,成为当代极有影响力的玉雕大师。1987年,陈华参军来到苏州,在军民共建的项目中,结识了苏帮玉雕大师张凤鸣,学习玉雕。1993年服役结束后,陈华原本打算去深圳经商。临走时,重情义的他特意去拜别了老师张凤鸣。张凤鸣看他聪明灵巧,希望他留在身边继承他的手艺,包他三年学成。陈华心想:若能有个一技之长也可养活自己,而且当兵四年的苦都吃下来了,这三年的苦又耐我何?便应了下来,从此真正拜师学艺。
然而,这一入门才发现其中的辛酸。陈华回忆起那段艰苦学艺的日子,眼中仍然闪着泪水:“什么是苦?跟着师傅学的那几年才是真正的苦,比当兵还苦呐!没有任何工资,退伍下来的三百块钱,只留了一百给自己,其他都寄回了家。除了吃住,其他都得自己来,买衣服,看病吃药。”然而他在苦中寻找快乐,寻找人生的真理。
巧手雕琢蕴雅意形神兼备夺天工——对话苏派玉雕师张备先生
著名苏派玉雕大师张备先生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,是地地道道的苏州人,他自幼喜欢美术,深受吴文化的熏陶,对玉石雕刻尤为钟爱。曾求学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,由于在校期间成绩优异,被推荐进入苏州玉石雕刻厂学习玉石雕刻与设计。在那得天独厚的环境里,张备对美玉倾注了全部的才智和热情。在此后的十年间,他在工作中不断学习,积累经验,从学生到学徒、到设计师,他的玉雕技艺经历了一次次质的飞跃,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,并于1998年成立了“张备玉雕工作室”。张备大师继承了“苏工”精细、文雅、秀美的雕刻风格,擅长圆雕、浮雕和俏色巧雕,刀法古朴细腻而又凝练奔放。其作品题材广泛、新颖独特,巧用俏色、形神兼备,并融入了中国画简洁明朗、富于想象的写意手法和时尚现代的设计风格,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。张备大师一直以来不刻意追求单纯的玉质美和工艺技巧,而是力图将精神层面的感悟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出来,以增加作品的文化内涵。
作为近年来脱颖而出的苏州实力派玉雕大师,张备的作品在国家级、省市级的玉雕大赛中屡获殊荣,无论是玲珑小巧的饰件,还是古朴雅致的把件,无不显示出他卓尔不群的艺术风格。站在传统和现代交汇的节点上,张备用“天道酬勤”来勉励自己,他坚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并立志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玉雕艺术家。张备现为苏州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(玉雕专业委员会)常务理事、全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理事会副理事长、高级工艺美术师、苏州市民间工艺家、国家工艺品鉴定师、艺术品评估师、著名玉雕艺术家,并获“专业紧缺人才”证书。
学艺的那段日子主要是学雕刻的技艺,因为做的是仿古玉,所有传统的一套工艺切、挖、斩、磨、勾、撤、掖、顶撞、叠挖、翻卷等等他都学会了,而且练得非常熟练。从一开始一个小动物要做一个星期,到后来一天就能做两个。由于他做得又快又精,不久便有老板请他加工。他的名声很快也传开了,引领着苏帮玉雕的一种流派。
既雕既琢引领苏派潮流
目前,国内玉雕主要分京派、扬派、海派和苏派,并称国内四大玉雕流派。京派玉雕多为北方风格,大气雄浑、雍容华贵。扬(州)派玉雕兼具南秀北雄。海派玉雕中有部分工匠来自苏州,其工艺也极为精巧,但仍不及苏派。唯有苏州玉雕最为“精巧”,玉石雕刻经“琢”“磨”之后,散发出的江南水城所独有的“空灵飘逸、清秀雅致”,这是苏州玉雕的精髓。我们常说: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。”陈华学艺的那几年主要是学习雕工,有时师傅画好了图,他拿去加工。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样,顶多只能算是工匠艺人。然而,陈华深知玉器雕刻,技在其次,重在设计。因此,他又花了七年时间在家闭门苦练,设计和绘画。不仅熟练仿古、鸟兽、人物、动物、玉牌等各种题材类型,而且尝试自己设计创作,开始从玉雕工匠向玉雕大师转型。
经过多年研究,陈华终于创作出自己独特的风格,引领了苏派玉雕的潮流。他总结出五点要素:因料施艺、剜脏去绺、俏色巧用、化瑕为瑜、废料巧用。追求在保持原状的基础上,从料性、颜色、形状等出发,最大限度地利用玉料,巧用皮色,使整个玉雕整体大气,自然而又细腻。
作品《一统天下》堪称一绝,曾获得2010年苏州“子冈杯”金奖和2012年北京玉石器“百花奖”金奖。他把秦始皇及其丰功伟绩融于设计中,修筑长城,统一度量衡、钱币、文字等利用皮色巧妙呈现,人物形象逼真,构图合理又浑然一体。他所创作的《吉象》巧妙利用红皮,“象的头部及可爱的长鼻因为红皮覆顶而显得喜气富贵,在工艺上运用了三维立体雕刻的手法,也就是圆雕,前后左右各面均有雕出,观赏时可以不分正面、侧面,从四周上下任何角度都能欣赏。”他解释道。其中,俏色玉雕是其最大的特色。他说:“我喜欢找有黑有白有皮的一类玉,玉料丰富的颜色和玉质对我的设计是一种极大的挑战,但是也最能出彩。如果是一色的,做出来,人物就是人物,动物就是动物,效果一目了然。而带色的玉往往属于材质不好的玉,却能创作出好的作品。”2009年创作的《龟鹤延年》,在雕刻好的龟上,利用多余的红皮,浅浅雕刻了一只鹤,伫立于神龟身上嬉戏,生趣盎然。同时,他所设计的形象常常成为人们模仿的对象。1997年他受到动画片里猴子形象的启发,用糖料创作出《卡通猴子》,这只圆脸大眼睛猴,憨态可掬,风靡一时,模仿者不计其数,至今都还有人在模仿这一形象。后来他又曾一改传统正面观音像的构图,而雕刻出侧面观音,开脸慈祥。一夜之间市面上竟有90%家都在争相模仿。
很赞哦! ()